上海浦东,机器人谷,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厅。
人形机器人GR—1款款走来,“他”身高1.65米,体重55公斤,步行速度5公里/小时,负重达50公斤。“GR—1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,具备快速行走、敏捷避障、稳健上下坡、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,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载体。”公司董事长顾捷说。
成立仅8年,傅利叶智能科技自主研发高性能康复机器人,上市产品达30多个系列,进入2000多家医疗机构。“从‘专用机器人’转向‘通用机器人’,我们瞄准未来行业主流,进行攻关。人形机器人具备一定的通用性,在工业、康复、居家、科研等多种应用场景中潜能巨大。通过自主创新,关节等关键零部件已经完全国产化了。”顾捷说。
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起步早,进展快。目前,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350家,产值达3800多亿元,产值约为5年前的3倍。智能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、高端制造、新材料等先进技术,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、科技竞争的新高地。
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上海布局智能机器人新赛道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。
今年10月,《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发布,提出到2025年,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;促进三个突破,在品牌、应用场景和产业规模方面实现“十百千”突破——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、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、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;建设三个公共服务平台,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创新中心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、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;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500台/万人,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。